麻豆视传媒短视频app

|

第十一届北京大学南亚学系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5510日,第十一届麻豆视传媒短视频app南亚学系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外院新楼501会议室顺利举行。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南亚学系系主任萨尔吉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南亚学系副系主任张嘉妹副教授、孟加拉语/南亚文化教研室主任张幸副教授、印地语教研室主任王靖助理教授、梵巴语教研室教师/研究生班主任陈瑞翾助理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林乾教授,以及南亚学系硕博研究生、本科生4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张嘉妹、陈瑞翾分别主持了论坛的上、下半场。

      

    

      陈明教授致辞

      

      萨尔吉教授致辞

      

  陈明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南亚学系的发展历程,强调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星火赓续,及与院校发展、国家战略的同呼吸共命运,指出南亚学系研究生学术论坛已经成为外国语学院学术活动中的一张靓丽名片。陈明认为,南亚学习研究生论坛的举办不仅为青年学人提供了学术切磋的互促契机,更是继承传统、不忘初心的创新与实践,呼吁同学们以学术报国,以学术为根基在国际上为中国发声,讲好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间文明互鉴的故事,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勇猛精进的新一代学人

  萨尔吉教授回顾了南亚学系研究生论坛举办十余年来的历程,对大家积极参与第十一届论坛表示衷心的欢迎。萨尔吉强调了南亚地区在历史上和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周边外交关系的重要性,重申了从古典学到现当代相关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突出了南亚学系以语言文化为基础的研究传统及研究优势,呼吁同学们在本次论坛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对谈中激发灵感,在探讨中拓展边界,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论坛发言

      

      提问交流

      

  论坛分上、下午两个场次举行。在上半场硕士研究生汤睿、田仕宇、陈雨桐、王玺茜、岑偲仪依次发言。汤睿的报告《印度共产党对印度进步文学运动的影响——基于1946-1949年的五次印度进步作家会议》,指出印度共产党在政治立场方面对全印进步作家协会及其运动有着较强的影响,而在阶级基础和文学创作方面则影响较小。田仕宇作题为《当代印度教右翼针对穆斯林群体的民族认同理论建构——以<药叉之间的回答>为例》的报告,以库马尔的着作《药叉之间的回答》为研究对象,指出当代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为塑造穆斯林“国族认同”观念,采取较为灵活的话语策略,但距离真正在穆斯林社群中深植印度教民族认同观念还有一定距离。陈雨桐的报告《和平之下、中印之间——亚太和平会议时期印度游记的差异书写》,对比亚太和平会议时期政治身份相异的两位印度作家的中国游记《晨色》与《加尔各答到北京》,指出游记的差异书写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中印两国在文学领域的互动,并反映出印度作家依托访华经历认知自我和他国的不同路径。王玺茜作题为《反殖民神话与想象“印度”的互动:基于20世纪20~30年代印度电影产业的考察》的报告,以20世纪20~30年代印度电影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去殖民路径,指出这一时期的印度电影制作体现了“好莱坞式”制片体系与殖民统治的对抗性共生。岑偲仪的报告《族群-象征主义下乌尔都语分治文学中的民族身份书写:以长篇小说<大地>为例》,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的宗教文化因素,结合作家生平、访谈与相关历史文献等,探究巴基斯坦民族身份建构的困境以及作家对自身民族身份书写,并尝试探讨作家对巴基斯坦民族认同建构思考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依次发言后,评委老师给予了中肯细致的点评。在其后的对谈交流环节中,同学们针对发言者的报告,积极提问交流。针对汤睿的报告,陈祈愿提出“印度进步文学运动中的部分作家如何在创作中平衡宗教的有神论信仰与共产党的无神论理念”的问题;针对田仕宇的报告,熊艺与其就“如果对照目前学界的研究(而非印度教右翼的观点),《药叉之问的回答》是否包含明显违背历史事实的论述”的话题展开了讨论;针对陈雨桐的报告,韩丹丹提出“除了乌巴泰对帝国、殖民、资本主义的反对态度使得他走向赞扬共产主义实践的表达路径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提及的因素导致了他对新中国的奇观化书写”的问题;针对王玺茜的报告,汤睿提出“‘印度本土产业的去殖民化’和‘基于电影内容的印度民族的建构过程’这两个要素是相互促进,还是一方基于另一方之上”的问题;针对岑偲仪的报告,胡婷婷提出“民族象征主义视角下为何选择《大地》这一部更关注东西巴分治事件的作品”,以及“一个文本是否足以支撑民族主义研究的学术结论”这两个问题,与其探讨《大地》这一作品的深刻研究价值,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在下半场博士研究生陈一兰、许曼玲、郭一臻、硕士研究生魏兆源、黄怡如先后发言。魏兆源作题为《义净译场与唯识学派——基于两部&濒迟;金光明最胜王经疏>的考察》的报告,通过比较武周时期义净译场中慈恩系慧沼与西明系胜庄对《金光明最胜王经》的注释,揭示两派唯识学思想的共性与差异,并探讨译场内部知识互动对佛经阐释及印度佛教新动向传播的影响。许曼玲的报告《枝叶图案与烟祭——藏地岩画中的经验编码与表达》,通过分析西藏西部和北部岩画中的枝叶图案,提出其作为烟祭仪式中燃香植物的视觉符号,反思传统“树木崇拜”假说,并揭示这些图像在无文字社会中储存祭祀行为记忆、传递宗教实践知识的功能,为重构前文字时期藏地仪式文化提供了新视角。陈一兰作题为《罗布林卡所藏一份带<如意牛>藏文笔记的<甘露藏>梵文贝叶经初探》的报告,通过分析西藏后藏地区介氏家族13-14世纪流传的《甘露藏》梵文贝叶经及其《如意牛》藏文注释,揭示藏族学者依托释论系统研习梵文词典的实践路径,并探讨这两部着作在藏地的文本传播与学术接受特征。黄怡如的报告《从“涅槃”到“涅槃城”》,通过分析巴利语文献中“道”“门”意象、“涅槃”空间化倾向及譬喻群互文关系,揭示佛教“涅槃城”从抽象概念到具象表达的演变路径,阐明其虽未见于巴利叁藏却于5世纪后注释文献中固化的叁重建构机制。郭一臻作题为《如何用<释轨论>定义“法”与“闻法”?》的报告,通过分析《布顿佛教史》对世亲《释轨论》中""定义与"闻法"功德等核心议题的引用,揭示布顿如何继承并运用《释轨论》的佛经阐释方法,以此展现该论着对藏传佛教诠释传统的深刻影响。

  同学们依次发言后,评委老师同样给予了犀利恳切的点评,特邀与会教授林乾对同学们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在讨论环节中,针对魏兆源的报告,张舒宁提出了“文献综述内容与后文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否存在出入”的问题,并询问魏兆源的具体研究思路;针对陈一兰的报告,白玛央金提出“写本的题记与正文中的藏文部分的笔迹非常相似,是否存在多个人重复进行书写的可能性”的问题;针对许曼玲的报告,苏园淇提出“如何处理岩画功能的判定与较晚于岩画形成的文献之间的关系、如何准确界定枝叶的功能是燃香植物还是仅为装饰品”的问题;针对黄怡如的报告,欧阳丰琪提出“文中有关‘道’与‘门’的解释大多是两个分开的比喻,但在第一小节中似乎将其合二为一,这些解释之间是否会存在冲突”等问题,而张子言提出“巴利经藏内部存在很明显的分层,在引用文献时是如何考量文献本身的性质、年代来做选择的”的问题。

  &苍产蝉辫;

  

  文研院邀访学者林乾教授发言

      

  经评委老师评选,参与本次论坛的10名同学分获不同奖项。其中,陈一兰同学获博士组一等奖,陈雨桐、田仕宇同学获硕士组一等奖。

  在论坛的闭幕式上,南亚学系系主任萨尔吉老师总结了本届论坛的成果,指出本次论坛报告突显研究跨度大的特点,从约公元前1500年的岩画到当下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从文本、文学到文化,均呈现于本次论坛中,这也充分体现了南亚学系的学术研究传统和优势。最后,萨尔吉以往届论坛参与者的成长与作为为大家树立榜样,鼓励大家积极交流、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共同精进成长。

  &苍产蝉辫;

      

      颁奖环节 

      

      合影

      

      撰文、摄影:张豫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