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传媒短视频app

学院新闻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会在北大——记2025年10月27日北大“汤莎”座谈会和戏剧演出

2025年,北京的10月底,秋意渐逝,初冬即至。北大燕园红叶渐浓,湖光塔影依旧是那么迷人,敞开美景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

10年前的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发表重要演讲,倡导抓住时代机遇共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践行和平发展,共建“合作共赢”国际关系。习近平主席在演讲开篇即提及莎士比亚和培根等一批英国作家和哲人以及他们的作品并指出: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是首个中英文化交流年,两国艺术家的交流精彩纷呈,两国关系长远发展有着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临川四梦”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年逝世,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过去的10年,中英两国学者和戏剧界开展了一系列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演出活动和学术研究,使得这两位载誉世界的戏剧大师并肩而立,形成东西方文化和戏剧融合的新局面。

为了纪念习近平主席倡导中英两国学者和艺术家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讲话发表10周年,麻豆视传媒短视频app、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北大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南京大学高研院莎士比亚中心联手,选择10月27日,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北大戏剧交流和演出活动。这次活动邀请到来自英国莎士比亚故乡的莎士比亚研究院的师生一行8人,他们在参加了江西抚州举行的第七届汤显祖戏剧节后,专_x0008_程来到北大,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莎士比亚诗体《牡丹亭》,与北大燕京学堂的同学们精彩表演的莎剧《仲夏夜_x0008__x0008_之梦》在舞台上交相辉映,使得这次在北大举行的中英戏剧交流活动格外引人注目。10月27日下午,北大外国语学院和北大燕京学堂在静园叁院举行了中英戏剧交流座谈会,邀请来访的英国剧组成员与北大燕京学堂剧组共聚一堂,研讨当今戏剧创作与观众审美等问题,交流莎剧排练和演出心得。出席会议的有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教授、副院长王丹教授、作为主办方_x0008__x0008_之一的南京大学高研院莎士比亚中心主任从丛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郝田虎教授、中莎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刘昊副教授。北大英语系刘红中副教授和梅申友副教授等师生也参加了座谈会。

燕京学堂董强院长主持了会议,他在充满古典诗意的致辞中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代表着16世纪至17世纪东西方戏剧的最高峰,他们的剧作是世界文学的伟大杰作。“莎翁故乡--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因莎翁闻名世界,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朝圣_x0008__x0008_之地;地名“厂迟谤补迟蹿辞谤诲-耻辫辞苍-础惫辞苍”中“耻辫辞苍”的用法,既凸显镇与河的关联,又具诗意,让人联想青年莎翁临河观天,未像纳西索斯沉迷自我,反倒因水中的蓝天探索浩瀚的人心、社会与历史。同理,成长于抚河畔的汤显祖,其故乡临川即意为邻河、临河。他见河水流动,联想到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叹,思考人在天地自然规律中如何留痕,进而发现人类的“梦”与“至情”。时光流逝亦积累人类精神财富,莎翁与汤显祖便是其中重要代表。董强院长表示,燕京学堂坚守文化信念,既为中外文明互鉴搭建桥梁,也通过推动学生深度交流,助其明晰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此次同学们虽身负实习、学业压力,仍主动挤时间参与《仲夏夜_x0008__x0008_之梦》表演,尽显对跨文化交流的热忱。黄必康教授倾注心血翻译《牡丹亭》,在今天由英国的教授与同学们演绎出来,让东方古典的雅致与西方舞台的灵动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成为中外师生以艺术为媒、共探文明内核的生动实践。这不仅让《牡丹亭》的昆曲意蕴跨越山海、直抵人心,更印证了优秀文化的共通性,为青年一代深化跨文化理解、践行文明传承创新使命注入了鲜活力量。”

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教授Michael Dobson动情回忆起1999年秋天,曾在北大任教的往事,时光荏苒,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那时候的日子,他到现在还常跟人提起,以此为谈资,找工作时也常提及。今天下午从北大西门进来,走过那座桥,忽然就像走进了《牡丹亭》里的园子,静悄悄的,令人神迷。如此美景,学生们天天在这儿,还能专_x0008_心读书,实属不易。他来自英国的斯特拉特福,那是一个因演莎士比亚戏剧闻名的小镇,戏就是生活。这次来,他也带来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也想看看戏是怎么被读、被演的。有时他感觉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像是一起写戏的同事,一个写悲喜交错,一个写梦里浮生,其实说的都是人间的事。《牡丹亭》戏剧导演Emily C. A. Snyder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提到,2015年习近平主席称汤显祖为“东方莎士比亚”,次年抚州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结为姐妹城,还向当地捐赠了一座精美的社区建筑。此前她只是纽约一名普通剧团导演,2020年疫情导致百老汇停摆、自己失业,反而让她有机会攻读博士学位。幸运的是,莎士比亚研究所录取了她,在这里,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从而有了这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年轻心灵交汇的作品。通过此次的话剧_x0008__x0008_之旅,不仅希望可以搭建起中英文化对话的平台,更期待能开启一段跨越国界、超越文化差异的友谊_x0008__x0008_之旅,让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经典在新的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以上引文来自燕京学堂有关报道,谨此致谢)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会长、麻豆视传媒短视频app黄必康教授发言。他首先感谢董强院长对本次会谈和演出活动的支持,感谢外国语学院和北大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支持,并感谢国际知名戏剧导演Emily C. A. Snyder和Michael Dobson教授带领优秀团队远道而来,带来了一场东西方文化交融,具有莎剧味道的《牡丹亭》演出。作为莎士比亚诗体《牡丹亭》的译者和本场演出的编剧,黄必康教授对如何有效地向英语世界传播汤显祖“临川四梦”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回顾了自已选择用莎士比亚诗体翻译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思考和十多年来从事这项工作的甘苦_x0008__x0008_之后,黄必康教授指出,汤莎并举,借莎士比亚_x0008__x0008_之船,载汤显祖戏剧扬帆出海,这应该是中国戏剧文学经典 “走出去”的一条有效途径。汤莎虽出同时代,但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汉语没有获得像英语全球扩张那样的历史机遇,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没有能够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那样,随着西方现代性的扩张而远播世界各地。如此,莎士比亚在当今世界文学的地位和影响远超过汤显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具有前瞻意义的时代精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性洞察、独特的审美传统和鲜明的艺术创新精神, 在深度和广度上与其同时代的莎士比亚戏剧遥相呼应,显现出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人类在不同程度上步入现代性过程中的行为和思考。“临川四梦”剧本中诗意盎然的语言中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成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无疑占据着戏剧审美的高峰,其文学思想和戏剧审美价值也具有尚未充分描述和阐释的世界意义。为此,在翻译策略上,我们可以以经典对经典,为英语戏剧爱好者和文学读者提供“厚描”(thick description)的翻译文本,使_x0008__x0008_之在语言细节、文学意象、诗意情感和戏剧呈现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汤显祖原作的文本内容,并且使他们获得文化心理上的同感,同时在艺术话语表现形式上为他们喜闻乐见,读起来又似曾相识,观看起来入脑入心,兴趣盎然,这是当今真正有效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尝试。黄必康教授认为,译者不仅应是异文化_x0008__x0008_之间的语言桥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沟通不同历史文化心理、审美习惯和话语范式的阐释者和重建者,这对于文学译者,特别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唯有此,中国文学典籍的译本才不会被西方读者束_x0008__x0008_之高阁,“东方的莎士比亚“这样的提法才不会被视为是中国在国际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手段_x0008__x0008_之一,也唯有此,像汤显祖“临川四梦”这样优秀的中国文学经典才能在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的同时,在不同的话语结构和文化体系中展现出它的现代性价值和世界性意义。

接下来,麻豆视传媒短视频app罗湉副教授发言。她介绍了学院戏剧与电影研究所自2005年在创始所长程朝翔教授的引领下的一些重大发展:引进外籍专_x0008_家开设“英语戏剧实践”课程,逐步形成了深厚的戏剧美育传统;坚持每年排演莎士比亚及其他外国经典剧目,既营造了活跃的校园戏剧氛围,也培养了一批兼具艺术热情与专_x0008_业素养的戏剧人才。罗老师认为,面对当下视频文化的冲击,戏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因其真实的现场感和直接的观演交流而愈发珍贵。它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成为跨越文化隔阂、理解异质文明的重要桥梁,而黄必康教授以莎士比亚诗体翻译的《牡丹亭》与燕京学堂同学们演出的《仲夏夜_x0008__x0008_之梦》在北大的演出,将为国际友人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意蕴与道德理想开辟了新的途径。罗老师期待着当晚两种文化在剧场中相遇,碰撞出独具魅力的舞台_x0008__x0008_之美。

从南京专_x0008_程赶来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从丛教授是国际莎士比亚大会的咨询委员。从教授代表这次活动主办方_x0008__x0008_之一的南京大学高研院莎士比亚中心发言。她首先向北大外国语学院和北大燕京学堂致谢。她援引来访的道布森教授的文章《莎士比亚与空间:斯特拉福、伦敦、考文垂》,阐释了此次活动的深远意义:正如四百年前伦敦莎士比亚剧团巡演于斯特拉福、考文垂等地及牛津、剑桥等学府,这次来自莎翁故乡的师生团队,在汤显祖故里抚州以莎剧诗体演绎《牡丹亭》后,又来到北京和北大,堪称一场跨越时空的"汤莎文化空间旅行"。她还用黄必康教授文本中的两个译例,具体说明莎体《牡丹亭》译本"莎句挪用""读者友好""文化适配"等翻译策略在跨越文化空间上的精妙_x0008__x0008_之处。当杜丽娘饰演者吴悦琪与春香饰演者科尔斯蒂?法罗应邀现场示范时,观众得以直观感受这些译法如何巧妙化解语言和文化障碍——或达到英语观众能够会心一笑的“喜剧效果”,或彰显直抵人心的“悲剧张力”——实现汤莎戏剧跨文化的当下共鸣。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郝田虎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弥尔顿研究和莎士比亚研究专_x0008_家,他在研讨会上发言指出,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并置,并不是拉郎配,而是如弥尔顿所言,是“温和的轭”(mild yoke),东西方伟大的戏剧家交相辉映、彼此成就。浙江也是汤莎研究和演出的文化大省。天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先生就出自浙江嘉兴,汤显祖也曾在浙江遂昌做官,《牡丹亭》就完稿于遂昌。此外,浙江省一向重视并积极实践了“汤莎会”的工作,其中包括小百花越剧团排演《寇流兰与杜丽娘》,2016年在英国伦敦首演,浙江大学于去年主办了“莎士比亚、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反响热烈。郝教授认为,黄必康教授采用莎士比亚无韵诗体翻译的《牡丹亭》与北大燕京学堂学子演出的《仲夏夜_x0008__x0008_之梦》的同台演出演出必将为“汤莎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促进中英两国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研讨会上,来自莎士比亚故乡的剧组演员代表Liberty Myers也做了简短发言,他代表同学们感谢北大燕京学堂和外国语学院的邀请,分享了剧组在排演《牡丹亭》过程中的感受和演出经验。三位燕京学堂的同学——导演Luca Bustani Wood、主演Isabella Concetta Gualano与艺术总监Kristina Ming-xue Gilje Chiu,代表《仲夏夜_x0008__x0008_之梦》剧组发言。他们向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未能亲临现场的伙伴们表达了感谢,从剧本打磨、舞台搭建到服装道具筹备,每一份支持都化作了演出顺利呈现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次演出的同学们并无一人是专_x0008_业演员,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戏剧表演培训。但对莎士比亚经典的热爱与对舞台的憧憬,让他们跨越了专_x0008_业的界限:从最初对台词节奏的生涩拿捏,到肢体表达的反复磨合,再到对角色情感的深度揣摩,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全心投入、相互鼓劲,用纯粹的热情与不懈的坚持,将这部奇幻喜剧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份“非专_x0008_业”的坚守,更让这场演出多了一份纯粹的动人力量。(以上引文出自燕京学堂有关报道,谨此致谢)。两个剧组同学们讨论热烈,他们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都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扬。

两个小时过去,研讨会上师生们发言热烈,言犹未尽。主持人董强院长最后请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教授做总结发言。李老师代表外院感谢这次汤莎研讨和演出各主办方的协力支持,感谢远道而来的莎翁故乡莎士比亚研究院的导演和师生们,她期待着他们在与北大燕京学堂的学子们同台演出中,让东西方这两位伟大的戏剧家焕发出别样的艺术光彩,让中英戏剧文化交流在北大留下难忘的一页。

当晚,“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北京大学戏剧演出夜”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开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嘉宾和来自北大、清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部分师生以及友邻优课英语教育集团的嘉宾观看了演出。钟声敲响,大幕拉开,北大燕京学堂的同学们素装登场,为观众表演了莎剧《仲夏夜_x0008__x0008_之梦》的节选版。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把观众带入古城雅典郊外的树林,带入一个神奇的梦幻世界,在那里上演了一幕幕神人亲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浪漫喜剧。在这想象的戏剧世界里,一对对恋人似梦非梦的爱情纠葛在仙子飞升的树林中闪现。我们听到美人鱼在海豚背上唱着美妙的歌曲,听到两对意乱情迷的恋人在啼笑皆非的情感错位中的情感表白。同学们表演得十分投入,喜剧的场景和对白在观众引起一阵阵欢笑。中场休息后,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的同学们上台演出了莎剧版《牡丹亭》。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院院长和我院黄必康教授也在剧中分别扮演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诗人的角色。观众在台上看到的不是熟悉的水袖翻飞的杜丽娘和长袍加身的秀才柳梦梅,也听不到昆曲水磨调的雅韵,而是着装素雅的杜丽娘和现代书生柳梦梅,他们在梦境中跨越生死,用莎士比亚五音步无韵诗的流畅和音乐般跳动的节奏,演绎出生死相依的爱情,完成了一场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戏剧对话,让汤显祖的“至情”在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中重现出永恒的光辉。演出结束,剧组总监顿辞产蝉辞苍教授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在北大的首演,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如此演出的形式,让汤显祖的戏剧突破原有受众圈层,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供稿:麻豆视传媒短视频app特约记者

编辑:张宇淏

审核:李淑静